油氈瓦述說古代磚瓦藝術
見證輝煌的“秦磚漢瓦”
磚、瓦作為建筑陶器的燒造和使用,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代就開始了。公元前221年,秦始皇統一中國后,開始大興土木,僅宮殿類建筑,大小就不下300余處,還修筑了西起臨洮、東至遼東、綿延萬余里的長城,其工程之宏大,用磚之多,舉世罕見。到了漢代,社會生產力又有了長足的發展,手工業的進步突飛猛進,所以秦漢時期制陶業的生產規模、燒造技術、數量和質量,都超過了以往任何時代。秦代重要工程如宮殿、陵墓等所用磚瓦,制造時采用的陶土,多是取水中沉泥作為原料加工燒制而成的,不僅非常堅固耐用,而且分量很重,故秦磚又有“鉛磚”之稱。
漢初,主持都城長安建設的是丞相蕭何,作為漢高祖劉邦的同鄉和朋友,蕭何對這位小混混出身的皇帝十分了解,為了迎合高祖劉邦好面子、講排場的虛榮心,修建宮殿時更是不惜工本,其所用磚瓦均系經過澄洗的細泥,且都摻有少許金屬在內,故質地細密,聲音清悅。新建的未央宮極為宏偉壯麗,豪華無比,甚至連劉邦自己見了都頗感意外。
秦漢時代,這些皇家專用的磚瓦上一般都有精美的圖案和文字裝飾,有的還刻有年代、瓦名及制造者姓名,它是融文化藝術與高超的生產技術為一體的產品。一般人不僅不能使用,連得到一塊也很難,在當時就是珍貴之物。近500年的秦漢時代里,由于國家統一,國力富強,中國古代建筑的發展史上出現了第一個高潮!扒卮u漢瓦”書寫了輝煌的一頁,并成為了這一時代的歷史遺存和見證。當深埋地下千百年的“秦磚漢瓦”重見天日后,不僅成了珍貴文物,而且洋洋灑灑地走進了藝術殿堂。
身價不讓美玉的磚瓦硯
文房四寶中的古硯,歷來就有很高的地位與價值,不僅民間,歷代宮廷內府亦多有藏,尤其清廷內府更是不遺余力,還根據清宮內府所藏著錄出圖譜——《西清硯譜》(共24卷)。此硯譜卷一至卷六所載皆屬陶硯,計55種,上起漢未央宮東閣瓦硯,下至明代的澄泥硯。其中,漢代的“未央”、“銅雀”等古磚瓦硯皆列為硯林精品。
古人制硯,選取的硯材是多種多樣的,早期普遍使用的還是陶硯和石硯。唐人吳融《古瓦硯賦》中載:“勿謂乎廢而不用,瓦斷而為硯”。說明早在唐宋時期,就有人以古代磚瓦磨作硯者,及至清代竟成風尚。磚瓦硯所用硯材就是選自秦漢魏晉廢毀宮殿的殘磚、碎瓦。漢代建銅雀臺燒制的臺磚臺瓦,所用土料都經過細心的處理,并拌上胡桃油,加上丹、鉛、錫等,所以燒出來的磚瓦非常細膩光潔,用以制硯很是合適,《文房四譜》上就說它:“體質細膩而堅如石,不費筆而發墨,此古所重者,而今絕無。”
用古代磚瓦琢磨加工改造而成的硯臺,名曰“瓦硯”和“磚硯”,既有實用價值,又具觀賞性,放在書桌上十分古雅。古磚瓦硯中,尤以文字“瓦當硯”、銅雀臺瓦硯、漢魏銘文磚硯最富盛名。歷代文人雅士無不以能得此一硯為人生一大快事,在宋代時已是百金不換。北宋大書法家黃庭堅為王文叔寫墓志銘文,其子以一塊銅雀臺瓦作為酬謝,這是非常貴重的禮物,黃庭堅十分珍愛,制成瓦硯后還特地寫了篇銘文。皇帝也不例外,清宮所藏的銅雀臺瓦硯上也留下了乾隆御玩、御賞印刻。以磚制硯者基本上是用漢磚,因為漢磚上多有圖案、文字,高古淳樸,更具玩賞價值。